《般若波罗蜜》以梵语经典为精神内核,通过现代歌词的意象重组构建出独特的修行图景。开篇"红尘万丈如云烟"的苍茫视角,将世俗繁华置于无常的审视之下,而"拈花一笑见晴天"则暗含禅宗顿悟的刹那光明。全篇反复出现的"般若舟"意象形成贯穿性隐喻,既指代渡越苦海的智慧之船,又象征修行者不断破执的觉醒过程。歌词中"贪嗔痴慢疑是岸"的悖论式表达,揭示烦恼即菩提的辩证关系,与"无明火中开红莲"形成强烈的意境碰撞。通过"金刚剑斩千丝缠"的凌厉意象与"菩提树下月光寒"的静谧画面交替呈现,展现修行路上破立并重的精神轨迹。结尾处"摩诃般若波罗蜜"的咒语式重复,既回归经典本源,又通过声韵节奏营造出类似持诵真言的韵律感。整首作品将佛法义理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诗意表达,在保持宗教神圣性的同时,运用现代诗歌的陌生化手法,使古老的智慧获得新的审美载体,最终在"一叶飘过万重山"的意象中完成对修行境界的诗意诠释——既宏大又细微,既超越又当下的生命觉照。